教育科研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科研

校外教育工作者手册教育教学活动篇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1-06-03 * 浏览 : 0

校外教育工作者手册教育教学活动篇
 教育教学研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校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开展教学科研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建设高质量的辅导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第一节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的研究者纷纷关注“教师专业化”问题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运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教师队伍。
英国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而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他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室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他的课程理论和“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鼓舞了广大中小学辅导教师及其他研究者。
具有中学工作经验的课程专家埃利奥特同样重视“以中小学教师为基础的课程研究”,坚持“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他的提法是“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他认为教师变革实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思先于行”,即“教师将研究者提出的方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先于教学策略的变更”;另一种是“以行促思”,即“辅导教师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监控、评价,教师最初对问题的理解可望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和改进。”他认为,“思先于行”方式容易导致有学术偏见的研究方案进入辅导教师的思考与研究,使研究与实践成为两张皮。而“以行促思”方式则促使研究与行动真正合二为一。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关注“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问题。指出,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辅导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事业的重要性。要切实纠正以下错误观念:“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就能当好辅导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要求不高”;“成了好教师就永远是好教师”等。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学生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具有热爱青少年学生、关心青少年学生、对青少年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
二、从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教师的知识是辅导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特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实践性知识。辅导教师的学科知识与青少年学生的成绩之间不存绝对的正比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景中才能发挥功效,而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它要求辅导教师必须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不能靠他人给予。可见,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辅导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从普通辅导教师到优秀辅导教师,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而经验需要深入地思考,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和向他人学来的经验;需要自己把握教学过程,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需要超前的意识到教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创造性地改进工作,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辅导教师。第三,辅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辅导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前提。教育信念是支配辅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育信念,就会使辅导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更富有价值。但教育信念必须受理论指导,经验总结,特别是通过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探索和时间才能形成。
三、辅导教师做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开始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辅导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广大辅导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辅导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事情入手,校外教育的发展特点为辅导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只有研究型辅导教师才能胜任校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研究除了经验,要有理论作基础。有的辅导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有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先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辅导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帮助我们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辅导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辅导教师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校外教育科研的目的概括如下:
(一)解决校外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提高干部和辅导教师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教学能力、学科能力与科研能力,促进干
部和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取得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办学的先进
经验;揭示办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原理和法则,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过程。人们要探索教育规律、提高和完善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要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就必须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我们可以把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理、继承知识,发展、创新知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已知,解决未知”……但是,中外学者的共识是很明确的:科学研究的实质在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我们可以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描述如下:首先有许多由教育实践或理论发展所提出的问题,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从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进行课题设计;紧接着运用各种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和手段搜集经验材料,并对经验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进一步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再将结果系统化形成带假说性质的理论、方案、论文、报告等;上述研究结果经过评估后还需进行实践检验,把它运用于教育实践;然后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对已经形成的理论、方案、论文、报告等进行补充、修正。一切从头开始……。
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概括如下:
       提出问题                   查阅文献                    提出假设
确立课题                     资料                      设计方案
         

成果表述
得出结论                   整理分析                    实施方案
检验假设                  研究资料                    收集资料
   
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选题及论证;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四个阶段进行。
一、选题及论证
这是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形成理论构思、提出论点和主要论据。
(一)正确的选题
正确选题是研究的起始点,反映了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和水平,正确选定课题对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的原则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要有现实的迫切性和研究价值;要具体明确;要新颖,有独创性;要有可行性。研究者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这是选题的一条首要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需要性”,是指选择研究的问题要面向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自身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研究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探索活动,因此,选题必须面向工作实际,到实践提出了迫切需要的方面去选题,如在校外教育发展过程中管理方式调整、活动特色建立、队伍建设、活动内容创新等方面。从时期上,可分为近期需要、中期需要和长远需要。选题还必须考虑其研究价值,研究的成果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选题要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指南,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例如,牛顿晚年陷入歧途,证明上帝存在、“永动机”的研究课题,都是违反科学性原则的,必然导致研究的失败,研究无禁区,但选题有约束。
3、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选择研究的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创造性是研究的灵魂,最能体现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者要更新观念,打破束缚,独辟蹊径,选题应能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所发展、突破,或对实践应用有所改进、提高。还要加强信息意识,掌握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到最有希望、最需要创造性而且最能激发创造力的地方去选题,到不同教育理念认识中去选题,到研究的空白区去选题,到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去选题。
4、可能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估计完成选题的主观、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研究的条件来选择问题,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量力而行。客观条件:资料是否充足,是否易于获得?所需费用是否有可能解决?研究所需的时间是否能保证? 主观条件: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志趣如何?是否有完成课题的能力和信心?研究那些既有价值又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选题的过程及方法
经验不足的研究者,常常不知从何处去发现、选择问题,事实上,选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多种途径去选择研究问题,如从教育教学工作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从过去的研究中发现问题;从与各方面人员接触中发现问题。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归纳,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可以使问题形成系列,不断深化。可以采用教育现象的观察研究方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等不同方法确定选题。
(四)选题易出现的误区
选题不要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研究问题的范围要清楚明确,易小不易大。研究者应善于从选定的研究领域中筛选问题,并缩小问题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独特的具体问题上,如:当选择“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发挥校外教育的优势”这个问题领域后,若认为研究“校外教育的优势”范围太大,不够明确,可改为“校外美术(某一学科或项目)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问题的界定范围就较小而且比较明确了。有的人选择问题范围太大,担心小问题因收集不到很多资料而写不出洋洋大观的论文,一篇好的论文,不是以篇幅多少而是以质量高低作为标准的,只要抱着正确、务实的研究态度,积极思考,认真准备,注重研究过程,积累经验,就会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从中受益。
(五)选题论证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可以使选题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可行性,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论证包括,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能否寻找到科学、坚实的理论依据;是否具备充足的事实材料内容;研究者自身素质条件、时间分配能否驾驭、完成选题。重大课题(全国、市、区级课题)还要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帮助研讨、分析可行性报告。
二、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是对研究工作所做的整体安排。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确保教育科研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研究方案的要求
一般的讲,研究方案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研究计划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要求
假如你是搞教育实验研究就按照教育实验的要求去计划,搞教育调查就按照教育调查的规律去安排。
2、课题研究计划要合乎客观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
3、课题研究计划的操作性要强
所谓操作性是指不仅有大胆的理论猜想和假设,而且有验证这些猜想与假设的办法和步骤,不仅有抽象的理论观点,而且有将这些理论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操作程序。操作性强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或参加试验研究的辅导教师一看就可以按照计划中的要求去做。
4、课题研究计划要具有系统性
这里所说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课题计划的各项措施与安排前后呼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确保研究目的的实现。二是指计划内容的完整性。研究计划从人到仪器设备、从时间安排到对象的确定、从研究步骤到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的选择等等,必须都要安排计划好。
(二)研究方案的格式
课题研究方案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不同,其内容也会有不同,一般来说,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为:
1、课题名称。
2、研究单位名称和研究人员名单。
3、研究背景与目的
包括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的目的及其任务。
4、课题研究内容及具体研究计划
包括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组合、研究方法及其实施要点、观测目标及指标、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等。
5、组织工作
包括人员的组成与分工、研究日程或分阶段工作计划及分阶段的成果指标、研究所需设备及经费的匡算等。
6、主要参考文献。
7、制定方案的日期及制定人签名。
三、收集、分析整理资料
(一)收集资料
按照研究方案中所确定的内容、方法充分的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正确运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此外,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是研究者经常应用的方法和必须掌握的研究基本功,研究者应该对教育科学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情况,文献检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有必要的了解。
(二)分析整理资料
在掌握了必备的各种信息后,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对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分析(例如,对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的清理、分类和加工;对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归纳),选取最典型的事例和理论,舍弃非科学的、不确定的和可有可无的繁杂信息,为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系统、逻辑地分析后,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结构:
(一)导言
导言是教育科研报告的第一部分。它显示出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它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导言应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字数不易过多。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据此决定是否认可该项研究所得结论。
研究对象主要介绍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特别要阐明题目中的主要概念和术语。
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研究设计的组织形式;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方法与手段;以及所采用的特殊设备与工具等。
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要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使别人可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略写。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分析和讨论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认识、建议和设想。
在研究报告中,这一部分常与结果合二为一,或先呈现结果,接着分析与讨论,或夹叙夹议。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分析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